金台圆桌:解码中国AI产业突围之路


当前,人工智能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今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强调,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的新形势,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自立自强,突出应用导向,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
人民网财经研究院近日召开金台圆桌研讨会,邀请政产学研代表以“解码中国AI产业突围之路”为题开展研讨,为推动我国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自主可控:打造从技术突破到生态构建的新局面
“人工智能自主可控发展是实现国家科技安全和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研究员单志广指出,中国应抓住机遇,练好内功,在开放与自主可控之间找到平衡。
单志广认为,中国应在开放系统的视角下推动AI发展,坚持技术开放与国际合作,但同时需确保基础能力的自主可控,以应对国际竞争中的不确定性。针对基础能力的自主可控,他提出三条路径:一是推进国产大模型全栈自主可控,构建本土算力生态;二是发展通用GPU,兼容国际主流技术架构(如CUDA),同时培育国产软件生态;三是聚焦推理芯片,发挥中国应用场景优势,实现差异化竞争。
针对差异化竞争,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何宝宏认为,算力、运力与存力的协同发展是提升国产AI竞争力的关键。在上游,要突破关键技术,完善以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和AI云为代表的服务市场;在下游,聚焦高价值场景应用。
同时他提到,高质量数据集的建设和算法创新同样重要,尤其是在公共互联网数据因人工智能训练已处于逐渐枯竭的背景下,如何挖掘行业数据、构建知识工程,让大模型与现实场景和内部数据相结合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自主可控的关键在于需充分利用深厚的数据资产基础建立大模型能力优势,并最终通过软硬件协同优化为大规模算力注入新动能”。商汤科技大装置事业群首席科学家张行程认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在于丰富的应用场景和1.0时代积累的海量数据。通过将场景需求与多模态技术结合,可以反哺基座模型的迭代,形成良性循环。
张行程坦言,尽管硬件方面国产芯片与国际顶尖水平存在差距,但通过软件与硬件的协同优化,可以让国产芯片的性能接近国际水平。
强化应用:将数字技术与市场优势更好结合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人工智能技术如何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实现从“技术可用”到“产业好用”的跨越成为与会嘉宾热议的话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工智能研究促进中心研究员吕鹏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AI技术扩散的社会基础。他指出,AI技术的落地不仅依赖技术进步,更需要与经济社会需求深度融合,兼顾科技创新与社会创新,构建适配的新型生产关系。
以乡村数字化为例,吕鹏表示,中国乡村虽已是全球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最丰富的领域之一,但数字化项目仍面临“重建设轻运营”、设备闲置、技术无用等问题。当前不少AI技术仍停留在早期阶段难以突破,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个体对技术的感知和易用性体验不足。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才是推动AI落地的关键基础设施。
可灵AI视觉生成与互动负责人万鹏飞则从企业实践角度分享了可灵AI在视觉生成领域的成功案例。据万鹏飞介绍,可灵通过技术创新和用户需求驱动,实现了从工具到产品的跨越。万鹏飞认为,技术发展的意义,最终是要创造社会价值。要关注用户的实际需求,把AI打造成一个真正的产品,创造更多社会价值。以更长远的视角看,可以将可灵看作是一个通用的“世界模拟器”,除了帮助人们创作和表达外,还可为具身智能体提供互动式的仿真环境,帮助AI更快迭代,从而发挥AGI(指通用人工智能)的右脑作用。
“中国AI企业应树立自信,直面国际竞争,同时注重技术投入与产品化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赢。”在谈及中国人工智能企业的突围之道时,万鹏飞如是说。
趣丸科技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语音大模型负责人张强表示,跟头部企业搞大模型竞赛和初创公司走资本化路线不同,趣丸科技聚焦垂直领域的差异化竞争。他以语音大模型为例,说明深耕特定场景(如跨文化语音翻译)能够形成独特竞争力。张强强调,AI企业需平衡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两者关系,真正以用户实际需求为舵,以技术创新为帆,在快速迭代中寻找业务价值与技术突破的平衡点,避免陷入技术创新和盲目跟风“陷阱”。
开放共赢:让科技进步真正造福全人类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在全球化时代,独木不成林,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自研发人工智能全部技术。要实现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持续突破、智能红利的更大释放,就应加强国际合作。
从坚持创新开放层面,百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何涛建议,需推动前沿应用的规模化发展,进而反哺技术提升。“国内丰富的应用场景是发展人工智能的优势,应大力推动无人驾驶等人工智能前沿应用的规模化发展,释放更多智能红利,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新范式。”何涛说。
从坚持公平普惠层面,腾讯研究院前沿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混元大模型技术专家王强从算力困境出发,呼吁以软件工程创新破解硬件限制。他强调,AI框架是释放算力的核心载体,能够支持更大规模的模型训练和异构计算环境,例如,腾讯自研的Angel平台通过优化网络互联和集群管理,显著提升了GPU利用率,并降低了跨数据中心训练的通信成本。同时他建议需构建“智能云基础设施”和新型信任机制,推动AI技术的普惠应用。
从风险治理层面,OPPO智能助理部总经理万玉龙表示,OPPO致力于为用户打造高效、专属和安全的AI使用环境。尤其在安全上,因其在设备端做了硬件加密,在云端做了PCC(云端隐私保护计算系统),能确保用户在使用AI时真正做到安全可信。“科技为人、以善天下是我们的使命。做任何AI技术,OPPO都希望能真正服务于用户,让用户的生活因AI的发展得到更好的改变。”万玉龙说。
故事接龙StoryStorm AI社区发起人宋东桓从文化内容产业发展的角度指出,AIGC的爆发式增长带来了IP价值的重构。他认为,数据开放可以成为文化输出的新形式,而文化IP则会成为未来的全新“国际流通货币”。他建议通过政策创新和生态建设,建立覆盖“数据-模型-生态-作品-IP”五层链路的新型版权体系。同时拥抱新技术,探索内容变现的新模式。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自主可控是基础,应用落地是关键,开放共赢是方向。未来,中国需在技术创新、生态构建与全球化布局上持续发力,才能真正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